《中國式家長》:我親手把孩子養成了別人家的小孩
《中國式家長》:我親手把孩子養成了別人家的小孩
最近,很多人在朋友圈里曬出了自己兒子的“錄取通知書”,原來是一款「中國式家長模擬系統」的國產游戲火了。
那些似曾相識或感同身受的情景,讓這個游戲成為了那些還未步入父母角色的人或已成為父母的回憶殺。
每年春節,親戚發紅包之間的推推讓讓;競選班長時,滿黑板評比的激烈正字;家長之間互相炫耀,比孩子,爭面子的場景;小賣鋪里最喜歡的辣條、青春時暗戀的女孩.......
這些都成為了我們最懷念的過去,也成為了愛上這款游戲最合適的理由。
1
這款養成類的游戲,模擬了從孩子出生,到最后高考,一路成長的歷程。學習技能、上學、考試、就業、相親,每一個階段,讓玩家都感到無比親切和產生共鳴,存檔后才發現原來自己玩得就是自己的經歷或者曾期盼的成長過程。
游戲中,孩子的角色擁有很多「天賦」,包括智商、情商、體魄、想象力和記憶力。通過天賦的提升,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發展。
除此之外,還會有「安排」。作為家長,需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和成長需求,去安排孩子每天的學習和娛樂。
我們也會發現,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需要學習的技能越來越來,而家長也會因為「望子成龍」、「望子成鳳」而把孩子的生活排得滿滿當當。
一歲就要學會說話、三歲就要開始騎自行車、6歲學習四則運算,一路走來,似乎孩子的成長需求要與家長的期待目標所一一匹配,而這也成為了家長間互相炫耀的資本。
游戲中還有一個小細節,就是有一行小字寫著「距離高考還有xx回合」,從孩子出生這行小字就開始提醒玩家。也就是說,每個孩子的成長環節中,高考成為了一道必經的考驗門檻,也成為了18年來家長與之共同奮斗的終極目標。
當步入幼兒園后,游戲就會出現「家長滿意度」和「孩子壓力值」的提示,這個不難理解。
當孩子考出好成績,當孩子順利考上重點學校,家長的滿足度自然會提升。而當家長因為孩子考試不理想,說出“你這樣對得起誰”時,孩子的壓力值也會隨之增大。作為玩家,操控人生時,才發現在孩子的心理壓力與家長的滿意度之間尋找平衡實在太難。
2
在這個游戲中,玩家可以一代代玩下去,也就意味著可以不斷重新選擇自己的童年和成長過程。
當我在玩第一代時,并沒有過多的設想,只是按著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孩子成長的每一步。
但,我發現,在與遠房親戚“面子較量”時,我會很較真,會之后給孩子惡補各種技能。當孩子要考重點學校時,我會不由自主地增加更多的學習項目。會因為最后點開錄取通知書,不是清華北大,而想要再重新來過。
不知不覺,當我還沒有理解自己的「中國式家長」時,我已變成了他們的樣子。讓自己的孩子在「中國式家長」的困境下,艱難地成長起來。
于是,我又來到來第二代,我想回歸自己一路成長的最初想法,讓孩子做自己,無論以后成為什么樣的人,無論高考是否可以上重點,無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不再強迫孩子去接受家長設置的人生道路。
游戲中,我變成了佛系養娃。讓他有更多學習興趣愛好的時間,而不是只為了高考來增加自己的專業學習。允許他去與喜歡的小女孩搭訕。當考上一個二本學校時,我也沒那么沮喪,最后成為了一個畫家,我反而還覺得興趣成為了工作也挺好。
3
經歷了兩代,才發現其實自己是分別以家長的角度和孩子的角度體驗了一把。而不同的經歷,也帶來了更多的思考。
不要照搬別人家小孩的模式
在中國式的日程安排和中國式父母的角色下,那個曾經期待孩子有一番成就的初心變了。培養孩子變成了想要培養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英國哲學家曾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缺失的藍”。講的是假如你去一家裁縫店定制一件藍色西裝,有20種藍色樣布可以選擇。你剛好看中了12號和14號藍,但其中13號藍的樣布缺失了。你會猜測,可能這個13號才是自己最想要的那種藍。這時,裁縫會形容說:“13號色會比12號偏綠,不過又沒有14號綠?!?你便會不由自主地想象著從未見過的13號色,并很篤定地想要這個顏色。但其實,這個從未見過的顏色,你又怎么知道一定是自己最想要的呢?
中國式家長用自己的“想象力”將孩子一步步推向這個本末倒置的怪圈,不僅澆滅了孩子成長的諸多可能性,還照搬著別人家小孩的模樣來復刻自己的孩子,那只會事與愿違。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選擇
“這是為你好”似乎已經成為了現在家長的口頭禪,回想一下曾經的童年。
家長會因為在院子里玩泥巴太臟,就說趕緊扔掉別玩了;會因為在養生介紹里看到某種蔬菜很健康,就說這個要多吃點;會因為父親的領導要來家里吃飯,就要求必須好好表現。
中國式家長的控制和約束讓孩子在成長中失去了自主選擇,而強行把自己所有的想法、感受和行為附加在孩子身上。
這也是為什么,在游戲中很難找到家長滿意度和孩子壓力值的平衡,而當孩子壓力值過大時,游戲中會出現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過大,而現實中則會出現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
正如《鋼琴師》里的主角大衛,他的喃喃自語和認罪自白貫穿了整部影片。因為父親讓大衛幫他完成他未完成的鋼琴夢,對他嚴厲、壓迫、控制,讓大衛變得焦躁、怯懦,直到精神崩潰。
每一個強勢的中國式家長以絕對標準、絕對服從,絕對權威來培養孩子,可未曾想過,這樣卻造成了彼此的傷害。
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當然,在游戲中,我們通過扮演父母,有了更多對于自己父母的理解和體諒。
同時,在未來,我們即將扮演真的父母,或目前正在實踐做父母時,也可以同樣給予孩子成長中更多包容和同理心。
至于,對于選擇虎爸虎媽的教育方式還是自由放養的方式,中國式家長,應試著以探索和挖掘的態度,找到孩子的潛力。也應更加關注和幫助孩子尋找到自己的“驅動力”。
因為當孩子自己從學習和成長中獲得成就感時,他們才擁有了快樂的童年,也獲得為走好自己的路而奮斗的動力。
本文來自 家家月嫂:www.gdjykz.com(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